close
內容來自163新聞

商業地產:這個冬天不太冷 四大結構難題待解

商場做不下去,是不是隻怪馬雲?

過去幾年,中國商業地產的發展令人炫目,速度之快,數量之多,投資之大,無法一一細數。

不論是外資巨鱷、國資企業、民營資本,還是開發商、零售商、品牌商、服務商、投資商,都為商業地產的興起與繁榮貢獻瞭自己的力量,成為瞭行業未來將更加努力前行的動力。

一邊是新興購物中心不斷湧現,一邊是持續的降租、關店和拋售,傳統住宅開發商宣佈向商業地產轉型之聲猶在耳,商業地產的競爭卻已經從最初的亢奮全面進入白熱化階段。百貨商場、購物中心等急劇擴張,但租金收益低、電商沖擊以及同質化競爭成為行業難題。

短短幾年,商業地產正以最快的速度,從當初機遇無限的藍海變成壓力重重的紅海。

12月8日,2015觀點商業年會在廣州開幕,數百位企業傢齊聚羊城,為商業“過冬”群策群力,在不可躲閃的商業地產瓶頸前,他們希望一起用智慧與遠見為中國商業描繪美好的未來圖景。

“有春夏就有秋冬,大海航行有波峰也有波谷,這是人的常態,也是商的常態,在遇到寒冬的時候,我們必然還能看到下一步的春天,” 在廣州商業總會會長荀振英看來,所謂的“寒冬論”,隻是一個階段概念。

寒冬的侵襲並不是無法承受的,危機拐角往往便是難得的發展機遇。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來談,“冬天來瞭,春天還會遠嗎”?

2016年漸行漸近,商業地產行業需要更多出色的項目和企業,在寒冬中逆勢而上,成為行業的榜樣和典范。

四大結構難題待解

“商業地產一頭連著消費,一頭連著地產,是穩定中國消費和房地產業的重要力量”,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、原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在這場年會發表主旨演講,他說,“要重視商業地產在消費領域所hhn發揮的作用。”

從2010年開始,國內商業地產迎來瞭最好的發展機會。2011年,商業地產營業用房和辦公樓開發投資完成份額分別達到瞭5598億元和1807億元,分別增長瞭33.9%和31.2%。2011年,辦公樓和商業用房銷售額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瞭16.1%和23.7%。

這場賽跑在隨後兩年,愈演愈烈,孰料去年起,國內商業地產投資開始出現明顯下滑態勢,今年則略有好轉。

今年上半年的國傢經濟數據顯示,在傳統商業、網絡經濟兩大消費業態支撐下,消費首次超過瞭投資,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。今年上半年,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瞭60%,比去年同期提高瞭5.7個百分點,其中商業地產功不可沒。

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,2015年第三季度,中國商業地產指數(CCI)144.1,上升2.9點,環比上漲2.0%,同比上漲9.3%,整體平穩上升。

從三季度各二級指數表現來看,寫字樓投資熱度在減弱,寫字樓物業指數環比下跌,而商業投資在近一年中也回歸平穩,商用物業指數環比持平;商用土地成交占比再創新高,達到41.6%,推動第三季度指數繼續上揚;商用土地成交持續放量,近一年中季均水平已達到2013年以來平均水平的近1.5倍;O2O指數熱度則持續增長,在各項指標中最為突出。

值得註意的是,第三季度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占比繼續上升,而大量新項目入市,導致平均租金下滑,空置率上升,預計消化期將持續0.5-1年時間。這個商業地產在快速發展中暴露的問題,也被劉志峰屢屢提及,“當前我國的商業地產存在開發經營管理經驗不足、部分城市供應過量、佈局失當等問題”。

在劉志峰看來,這當中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:其一,商業地產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還缺乏經驗,很多商業地產開發運營者有相當部分從住宅地產轉過來,專業化程度不夠高;其二,城市發展缺少商業方面的設計、規劃,造成商業地產區域和局部的過剩,同時業態也比較單一,差異化發展還不夠;其三,部分城市脫離實際消費水平,盲目並大量地開發大型購物中心和綜合體,而這些商業物業與當地消費水平不相適應,造成瞭資源浪費,也使開發企業資金占壓,帶來難以持續發展的問題;其四,大量商業地產開發和經營企業為適應互聯網發展,進行瞭很多探索,但一直沒有取得本質性的突破,沒有完全找到與互聯網產業的共贏模式,電商與實體商業之間的融合仍有很多難題沒有能解決。

這得到與會嘉賓的普遍認同。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商業和旅遊地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蔡雲分析稱,從2008年開始,商業地產供應量過大的壓力已經顯現,一線商業城市綜合體繼續增加,競爭加劇,而三、四線城市因為缺少人口的支撐,更忌諱盲目興建大型綜合體。

新城控股總裁歐陽捷則表示,許多一、二線城市的商業地產已經趨近飽和。很多城市商業的人均面積已經超過瞭4平方米,如果按照購物中心的人均面積來看,有的已經接近2平方米。反而在三、四線城市的商業地產仍然存在比較大的發展機會。就算按照50%城鎮化率,一個三、四線城市也能吸納一兩千座購物中心。

數據顯示,2010年以來中國重點百貨企業銷售增速逐年下滑,2015年增速不到5%。劉志峰分析,以傳統百貨業為代表的商業地產模式遇到瞭挑戰,有必要多下功夫,未來應該與新業態以及互聯網融合,將信息、金融、教育、文化、娛樂、影視、智能等資源融入地產,從而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質量。

投入互聯網懷抱

大量商業地產開發和經營企業為適應互聯網發展,也進行瞭很多探索,但一直沒有取得本質性的突破。思維已經轉變過來,但是實際道路怎麼走卻還需要摸索。

在今天的商業江湖,傳統生產手段和商業模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,五洲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、總裁舒策丸如是警示:“幹掉你與你無關,最終幹掉老牌汽車生產商的一定是蘋果,甚至是樂視這些互聯網公司。傳統的商業生態將被徹底地顛覆,傳統的邊界被打破。”

用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曾光的話來說,就是“行業變局大勢已成,所有人都要面對現實,包括萬達也在轉型,在做各方面的嘗試”。

互聯網不是洪水猛獸,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思維,有著更快速、更精準的數據化營銷的能力。萬達旗下飛凡網副總裁董小玲指出,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和共享的平臺,所有實體商業都能在大數據共享環境下脫胎換骨、破繭重生。

在 阿裡巴巴城市生活事業部副總裁、喵街智能商業副總裁苗峰看來,線下的實體是永遠不會被線上替代,盡管阿裡巴巴做得還不錯,但是仍然是敬畏線下的購物場景,消費者需要有線下的體驗。

“阿裡巴巴研究的課題,就是如何用大數據、互聯網幫助線下實體轉型,同時能夠通過新的技術讓消費者逛街更爽、體驗更爽,從而大傢能夠融合在一起。”苗峰稱。





本文來源:時代周報 作者:賽亞

責任編輯:鐘齊鳴_NF5619




新聞來源http://money.163.com/15/1222/04/BBDPOA4L00253B0H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慧發謬可煩繪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